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

萬善傳奇
蚶寮萬善爺
距今一百六十二年前的夜裏,雲林縣口湖鄉沿海掀起一陣滔天巨浪,大海嘯造成鄰近村落屍橫遍野,村民陳英雄為搶救八名幼童而滅頂的故事,在愁雲慘霧中透露一絲人性光輝,萬善爺陳英雄從此成為地方守護神,每逢魚汛來臨,漁民出海前,都不忘向萬善爺上香祈求平安。
矗立在口湖鄉蚶仔寮的萬善祠是居民的信仰中心,祭祀清末大海嘯中罹難村民陳英雄,根據萬善祠管理委員會出版的「金湖港牽水」記載,道光二十五年(一八四五年)傍晚颱風襲台,引發海嘯,數千名百姓逃生不及淪為波臣。
陳英雄當時由魚塭返家,發現年邁老母已溺斃,家園已毀,萬念俱灰之際聽聞哭喊呼救聲,一轉頭驚見八名幼童在水裏載浮載沈,陳英雄奮不顧身投海救人,終至筋疲力竭滅頂,災後村民尋獲陳英雄及身旁八名幼童屍身感動不已,與罹難者一同埋葬後建祠膜拜。
相較於坊間神像單一造型,萬善爺竟有兩款截然不同打扮,一是外界較熟悉的九頭十八手,將陳英雄及八名幼童在怒濤搏命的景象雕刻成形,另一造型則是蓬頭垢面壯漢牽一頭狗,當地民眾俗稱為「大萬人」,萬善祠裏又配祀一尊疑為女性化的萬善爺。
大萬人是萬善爺升天前的模樣,也是萬善爺在地方最早出現的造型,之後才出現九頭十八手,至於女性化的神像,村民稱之為「萬善媽」,是建祠後依萬善爺降乩指示雕刻,信徒視為萬善爺救世助手。
相傳萬善爺極照顧「討海人」,漁民張阿茂指出,去年自己到台子漁港外海捕魚,身著厚重雨衣誤入深水區無法爬上膠筏,漂浮兩個小時,情急之下默求萬善爺伸援,他屏氣潛水,找到繫在膠筏前端纜繩,順勢拉上岸,此後對萬善爺深信不疑。
口湖牽水(車藏)文化 解說資料
「(車藏)」音讀「狀」,(車藏)對國人而言相當陌生,(車藏)屬於陰性宗教超度亡魂法事的紙糊祭物。在台灣「(車藏)」有血(車藏)、水(車藏)兩種,血(車藏)是超度難產而過世的婦女,水(車藏)則是超度溺水或因水而死的亡魂,常見於醮典法會或中元普度。  台灣最大牽血(車藏)法會,在新竹市南郊古奇峰麓的南星宮(新大眾廟),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二日中元普度時舉辦。牽水(車藏)、牽血(車藏)同時舉行,為鹿港地王廟,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辦,以及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農曆七月十四日的牽(車藏)法會,吸引上百位信眾參與。至於牽水(車藏)習俗,首推雲林縣口鄉金湖港(蚶仔寮和新港),每年農曆 六月八日 牽水(車藏),數量多達五千座,規模盛大場面壯觀。  金湖港牽水(車藏)習俗,溯源於清道光二十五年(一八四五)六月初七,颱風侵襲口湖鄉金湖地區,連夜的狂風豪雨,淹沒了金湖涗岸九個村莊,居民大多罹難,而後瘟疫肆虐,兩次死亡上萬人,清朝道光皇帝據報之後,乃敕封「萬善同歸」。水災之後,倖存的居民遷居下湖,為祭祀罹難先人,乃於咸豐元年(一八五一),集資於蚶仔寮西南萬人塚旁建「萬善祠」。部份居民在今濱海公路旁的新港集結成庄,每逢祭期均返回舊港萬善祠祭拜先人,後因交通不便,加上新港人多,乃於民國四十六年分露建廟,即為現在的金湖萬善爺廟,每年農曆六月初七至初八,兩地皆舉行牽水(車藏)法會,以告慰亡者之靈。  水(車藏)是以細竹篾紮成兩圓圈桶狀物,並糊上花紙而成的牽魂祭器,上下中空,高度內柱約三尺四,外圍柱四尺二,頂部四方竹條各綁著一支三角旗,用來招魂之用。四方每邊上中下各貼一尊約二十六公分高的紙像,底層為觀音和善才、良女,主慈航普度救苦救難;上一層為城隍和牛頭、馬面,主區判善惡;再上一層為大鬼和中鬼、小鬼,主押解亡魂、看守獄門;最上一層則為水王和污穢神、魂身,前二者代表水中正邪兩種神,魂身代表亡魂自己。主(車藏)糊貼花紙,以白色或灰色系列為主,近年來由於此地超度也包含了其他死亡,所用花紙逐漸有其他顏色摻雜其間。  早年的水(車藏),都是各住戶自行糊裝,或向糊紙店訂購,並於水(車藏)上書寫亡者的姓名,而後放置家中到農曆六月初八早上,才送到廟埕前排放。近年來國內工商發達,各行各業、各司其職,加上金湖港牽水(車藏)法會,所需數量多達五、六千座,於是金湖港的蚶仔寮和新港兩廟,共同委託道士壇糊裝,這些年皆由鄉內梧南村「合真靖保護壇」的李東芳大法師得標承製。蚶仔寮原在庄內活動中心糊裝,民國八十四年移到興建中的新廟一樓,新廟完成後改在廟旁的鐵皮屋。新港原在萬善爺廟東廂糊裝,民國八十二年移到金湖國小禮堂,萬善爺廟前殿完工,始遷回廟前鐵皮屋。  金湖港牽水(車藏),所需水(車藏)相當多,蛤仔寮開基萬善祠一千座,新港萬善爺廟五千座,由於數量龐大,做水(車藏)時間必須提前,大約從農曆五月二十日至六月初六。道士壇做水(車藏),竹工和紙工分開來做,新港萬善爺廟,水(車藏)竹框均在庄內民宅組裝,再運到廟前鐵皮屋糊貼花紙。每年此時學校皆放暑假,都偏用當地國小、國中的村童前來打工,兩三人一組,從花紙上糊、粘貼,到糊貼紙像、三角旗,完即為水(車藏)成品,水(車藏)就擺置鐵皮屋內,且一直往上疊放至屋頂,相當壯觀。蚶仔寮萬善祠則由李東芳道長家人,包括媳婦、女兒、孫女和村童共七人,從竹框組裝到花紙、紙像之糊貼,皆在廟旁鐵皮屋完成,因此在萬善祠可看到做水(車藏)詳細過程。  村童糊貼花紙或紙像,每座工錢五元,合計一座水(車藏)工錢約三、四十元,加上廟方固定利潤,然後以一座一百元價格賣給村民。村民購買水(車藏)數量,早年皆依祖先之收目,近年來包括後來亡故的親人在內,或量力而為,少則 一兩 座,多則二、三十座。通常在初七以購買放置家中,也有當天才來購買,並依例多書寫亡者的姓名或萬善爺,及供獻者姓名、住址,以示叩謝。金湖港牽水(車藏)法會,每年聘請道士團設壇演法,超度水魂,這些年都禮聘口湖鄉梧南村「合真靖保護壇」,即糊製水(車藏)的李東芳道長主壇,於農曆六月初七、八舉行「一朝宿啟」法事,所行科儀法事,從初七下午道場佈置、請爐起鼓、發表請神、牛挑灣溪水燈及晚間走赦馬;初八上午誦念經懺、排(車藏),下午進行起(車藏)、牽(車藏)、倒(車藏)、淨筵普施、謝壇及燒(車藏)。初八一早起,村民提著水(車藏)或騎機車、或拉板車、或開小貨車,陸續運到預定排放的地方排(車藏),為了避免被風吹走,將水(車藏)固定於廟祠預先拉好的繩子,一排排的串聯固定,密密麻麻地沿著路邊成兩路縱隊排列下去,成為集體性牽(車藏)壯觀的場面。  排(車藏)的地點,蚶仔寮早年都在祠前空地,後來移至祠後排水溝東側的道路兩旁,八十四年因戲台附近整地完成,又改到戲台後的魚塭旁邊。水(車藏)數量高達五千座的新港萬善爺廟,早年也在廟前排(車藏),數量多又集中形成全國獨有的「(車藏)陣」,由於廟埕建拜亭,才移到廟後一六四縣道兩旁,每屆祭期,水(車藏)由庄內橋邊向南排到兩公里外,氣勢盛大,蔚為地方壯觀的民俗景象。  初八下午三點過後,兩地分別準備「起(車藏)」,蚶仔寮萬善祠戲台旁的空地已準備香案,請來香爐後,就由李道長誦念超度水魂一番,然後道眾手執金紙在前淨(車藏),道長手握龍角不時吹號,右持七星劍不停舞動,開始巡繞(車藏)一番。兩地皆在香案旁邊設有象徵男、女孤魂的多座水(車藏),架在竹竿上。(車藏)身置於碗上,(車藏)旁則放置芭蕉、竹椅、水缽、木屐、掃帚及米、黑傘,並繫有公雞一雙。道士拜誦科儀之後,帶領庄民「起(車藏)」,一直轉動水(車藏)直到「發」起來,兩人拿起水(車藏)跑向(車藏)陣,在(車藏)陣「退童」,表示水魂已被牽起。就可行集體「牽水(車藏)」,道士走在前面敕水淨(車藏)後,隨後成排的村民進行牽動和「破(車藏)」,不分男女老少用手搖動並刃破紙糊的(車藏)身,將古早的上萬先人牽引上來,以便進行超度。接著進行「倒(車藏)」,即藉推動水(車藏)送走孤魂之意。由法師頭纏紅巾,一人持牛角吹號,並舞動七星劍引路,另一人隻手緊握捲圓草蓆,頭尾各塞入點燃的紙錢,一路拍打地面和水(車藏),借由拍擊的威嚇聲,象徵押送,好讓孤魂能夠速速離去。(車藏)之後便可「燒(車藏)」,蚶仔寮因(車藏)數較少,通常當日下午四、五點即可集中在廟前溝邊焚化;而新港則因(車藏)數龐大,多延至次日上午集中兩地焚化。  儀式尾聲就是「淨筵普施」,各村每戶都準備山珍海味的祭品普度。在道壇設「救苦台」,道長頭戴五帝冠和道眾,登座說法和誦經招魂,使十方諸魂皆能聞經超度和享用祭品。同時道眾二人一組入庄巡筵淨化供品,讓孤魂順利享用乾淨祭品後離去。  八日傍晚,道壇進行整個超度法事最後的「謝壇燒(車藏)」由道眾拜誦謝聖科儀,以酬謝諸聖眾神的相助,並鳴放燒金。之後工作人員將道壇內普度的紙紮祭器,與倒(車藏)之水(車藏)一併焚化,至此一年一度的牽水(車藏)就結束,接著便是家家戶戶辦桌宴客。  每年農曆六月初八日,是金湖地方最重要又盛大的祝典,每年這一日親朋好友、離鄉遊子都不會忘記道光二十五年死於海嘯的先人祭忌日,和牽水(車藏)習俗,都會回來團聚。金湖港牽水(車藏)牽出地方的文化財產,更要好好珍惜、保存和薪傳下去。(參考林新欽撰寫資料)
一、緣起:
明末清初的雲林沿海地帶,在一片無垠的沙丘地之中,自然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大潟湖,名為樹苓湖。而位於潟湖下端,北港溪與牛挑灣溪出海口的金湖港,舊稱「下港」。根據水狀情文化工作室負責人李春景的考察,昔時金湖港的範圍包含了今天的金湖、台子、蚶仔寮、成龍、新港、下湖口等六個村落。
由於由金湖港港闊水深,具避風優勢,又是台灣與澎湖最短航距點,早期曾經是台灣十一個主要港口之一。市街上,貨棧林立、人口眾多。清道光二十五年(一八四五年) 農曆六月初七 的黃昏,忽然間烏雲密佈,一眨眼間,狂風暴雨襲擊。巨大的雨量使得暴漲的北港溪與牛挑灣溪河水滾滾湧向樹苓湖,來不及疏洩到海的溪水,在強烈颱風的席捲下,形成了巨大海嘯,千軍萬馬般地倒灌至沿海地帶。一夜之間,從虎尾溪到北港溪沿海一帶,全被波及,尤以金湖港一帶最為嚴重。在《台案彙錄》所收一本台灣風災情形會奏中記載:「近海之下湖等九庄地勢較低,當風雨洶濤之時,淪入大洋者,無從稽核。」
海水消退,船隻與村莊都成碎木殘片,原本的繁華市街橫屍遍野。根據台灣通志〈水利篇〉記載,這一場水患淹斃居民三千餘人,然而金湖港一帶的傳聞卻是七千多人。著有《金湖春秋》的曾人口,二十多年前採訪當地老一輩,許多老輩都還聽父祖說過,蝦仔寮沒一個倖存,竹達寮只剩兩、三戶。包括許多當地的家譜中,也都記錄了當時「滅村」的恐怖記憶。
這一開台以來最大的風災水患,史籍上多有記錄,也驚動了遠在北京的清宣宗道光皇帝,不僅下令動用官糧庫銀賑災,對於台灣颱颶陡發,表示「朕心深為不忍」,並照例對無法一一掩埋,在金湖地區分別挖了四個大穴集體掩埋的冤魂,敕封為「萬善同歸」,意思是人莫不有死,死後同歸一路。
二、地方傳說:聾龍王重聽惹禍
劫後餘生的百姓,除了面對遷移和重建等現實問題,更難以化解的是,「為什麼他們要遭到這樣家破人亡的天災?」
本身就是口湖鄉人的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李豐楙指出,在中國民間的死亡觀裡,非自然死亡是一種禁忌,集體的歹死更被視為一種天譴,是老天爺的一種懲罰。恰巧地,一條巨大擱淺的鯨魚,提供當地人創造出了一則感性的神話,化解了天譴的罪名。
在蚶仔寮開基萬善祠的辦公室裡,一群老輩們比手劃腳地敘述著。那一次水災,本來玉帝交代一條聾龍(重聽的龍),水淹東港、蚵子寮,誰知道聾龍卻錯聽成新港、箔子寮(蚶仔寮附近)。後來聾龍因為違背天旨,就變成一條大海翁(鯨魚)停靠沙灘,給新港和箔子寮的人吃。若是犯了瘟疫之人,只要吃到魚肉和魚油就可以痊癒。
「那一尾海翁是真的,我阿公要是還在,今年都已經一百五十歲了,他常常說那海翁之大,兩目一人高(兩顆眼睛堆起來有一人高),」萬善祠副主任委員林崑隆表示。而一位 蔡老 先生表示,幼年時候,曾經看過鯨魚的殘骨,大的可以當柱子呢。
「這樣努力創造神話的過程,首先說明了自己的無辜,接著又藉著吃鯨魚肉得到報仇,適時適地的發揮出一種穩定心靈的力量,無疑是民間一種集體治療的機制,」李豐楙指出。
三、牽水狀祭典的進行:
一百五十六年前,一場颱風引起海水倒灌,淹沒了雲林縣口湖鄉金湖港沿海各大村莊,帶走了至少三千條以上的人命。於是,每年 農曆六月初七 到初八,金湖港都要舉行超渡水魂的「牽水 」祭典。
每年 農曆六月八日 一到,不管住在村內或旅居外地,工作多麼繁忙,都會回到蚶寮村裡參加萬善祠盛典。本地的牽水狀法會,從道光二十五年大水災之後,鄉民為超渡亡靈所衍生下來的習俗。男女老少一個接一個穿梭於一列列的水車臧之中,並用手觸摸,象徵著每一條亡魂,由此將會快活輕鬆,這種精神除了信仰之外,還有無比深沉的情感與溫厚的人情味!
廟堂的管理人員也開始忙碌慶典時所要準備的事項,搭建道士壇,準備桌椅、茶水…準備接待各地回來的鄉親及分靈全省各地的萬善爺回祠等事儀。而本地村民忙著張羅雞鴨,水果菜飯…準備祭拜萬善爺和招待親朋好友。
〈一〉、放水燈介紹:
災後幾年,金湖人便在萬人塚旁立祠建寺,也就是蚶仔寮開基萬善祠,後來因為許多民眾遷移到口湖鄉的新港地區,於是又分靈,另立新港萬善爺廟。不同於奉祀孤魂野鬼的萬善爺,金湖的萬善爺是自己的祖先,「死得無法辨識的祖先,」黃文博指出。
每年 農曆六月初七 的金湖,要比過年還熱鬧。返鄉子弟的車子停滿了前埕與巷口,辦桌的師父大鍋大鏟地準備食物。家長們拿著筆在買來的水狀上寫上家人的姓名。兩座寺廟更是忙碌,對著廟門搭起法壇。下午兩點過後,請出象徵萬千水魂的香爐,給看管鬼魂的山神與其坐騎開光點眼,接著嗩吶鑼鼓齊鳴,超渡儀式由請爐起鼓揭開序幕。藉著發表請神,奏秉諸神法事旨意,有請眾神前來助祐。
初七日黃昏時刻,陰陽接替的下午三、四點鐘,由乩童帶領,倒是引道鑼鼓陣前倒率眾善信一同來到牛桃灣溪(以前都是到廟前舊港邊,75年韋恩颱風颱風侵襲之後,海岸外圍做成圍牆,改道牛挑灣溪),然後放下一座座的水燈,表示水路已開,溺水的幽魂將陸續上岸。(如圖)
水燈分水燈頭、水燈排兩種。水燈頭有圓形燈,另有小屋形狀之燈頭或稱(紙厝),放水燈的目的旨在為水路孤魂照路,水燈放流水中,俗傳藉此引請溺死孤魂,浮出脫離苦海,歸入仙班的一種陰式祭儀,藉以表達在世子孫的一片孝心。
註:(根據金湖春秋作者 曾人口 先生自述,水 的「 」字,原意為上書的狀詞,通「狀」字,故文中以「狀」字來書寫)
一座座與人胸膛等高的水狀,以細竹篾編紮成內外兩圈的圓筒狀,外面糊著淺淡花紙,上下中空。水 的上下還分別貼著十二尊牛鬼蛇神,按水中、陰間、天堂三種不同的宇宙空間排列,在水中的有冤魂、正義的水王和代表惡者的污穢神。再來是押解鬼魂的大鬼、小鬼,審判善惡的城隍與牛頭馬面,最後則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與善才、良女。頂端四角各插有一支小三角旗,用來招魂。
「 」字出於道士科儀書本,本字應該是「旋」(旋轉不停的意思)。
「轉動水狀,就是要讓淹死的鬼魂藉著水狀,自水中升起,主要用來超渡溺死者,可以說是水鬼的救生圈。」民間另外還有以紅色紙貼成的「血狀」,是專門超渡因難產而溺於血池的產婦,著有眾多冥魂信仰的民俗學者黃文博指出。
台灣大型的牽水狀習俗,只在雲林縣口湖鄉金湖港地區可見,每年農曆的 六月初七 到初八,分蚶仔寮祖廟與新港分靈廟兩個地點舉行。(右圖:盞盞水燈漂到遠方,為困居水中的冤魂開路上岸)
晚上十一點過後,平日萬籟俱寂的寺廟前面,依然人聲鼎沸,一來是四方聚集的攤販滿佈寺廟周圍,二來是精彩的「走赦馬」儀式也正開演。
〈二〉、初七夜,道士壇高潮戲走赦馬
初七夜,廟前演著歌仔戲、布袋戲及放映著電影,廟內香客進進出入,忙著祀拜,祈求平安順利。道士壇方面,道長正為山神、土地,大士爺神祇舉行開光儀式。  台灣的民間信仰,除了自然的崇祀,最主要的崇拜大都是泥塑、木雕或者是紙糊的神像,這些神像並非經藝師雕製成神體便附有神靈,必得經過道士「開光點眼」的儀式,才能成為眼開四界、庇佑眾生的神祇。  「因道教的派別複雜,各宗派的點眼儀式都不大相同,大體而言,不脫以硃筆沾雞冠、鴨舌(或鵝首)之靈血與硃砂,手持符鏡,引天光反射在神像上,表將天地之靈氣匯注到神像上,口唸著開光咒「…開天眼照天庭,開地眼照幽冥,開兩眼,左眼照世界,右眼顧眾生;開兩耳,只聽善事,不聞惡因,開心心在,保佑善男信女富貴萬代,開手手動,提攜眾生出凡隆;騰雲駕霧降來臨;開光完圓滿,聖神自在,靈山會上奉旨來,菩薩下天台。」並隨著咒依序在神像的頭頂、眼睛、鼻子、嘴巴、耳朵、胸前、背後、前肚、手指、雙腳等處一一點過,再將符鏡與砂筆置於神像前,開光儀式便全部完成」。【劉還月《臺灣的歲節祭祀》】  奉請山神、土地、大士爺的目的,即為本次法會護壇,看管諸多亡靈,維持本次法會的秩序,亦如世間,每遇民眾聚集時,必派員警站崗維持秩序,怕群眾滋生造事。  大士爺造型面目猙獰,身體魁偉,著武士裝,頭頂小觀音像。相傳大士爺原為妖魔首領,常率鬼卒擾民,後為觀音菩薩收服,所以頭頂觀音,以示改邪歸正。各地作醮時,在道場或廟前都立有大士爺紙像,管理眾陰靈,其左廁寒林所,右側設同歸所(皆為紙所),為建醮祭典所不可缺。  「走赦馬:「走赦馬」也稱「放赦馬」,行話叫「溜離」,這是「做功果」法事中唯一的一場武戲,大小道士全部都上了場,其意義是央請「赦官」瞻著「赦馬」揚鞭上天,懇求上蒼開赦亡靈所有罪孽。儀式分上下兩段,上段文戲,下段武戲,文戲主要是誦唸「天寶放赦九龍科儀」,和讀唱並焚燒給陰曹地府與亡靈的各種表章疏文:武戲是描述赦官如何招馴赦馬,而後連夜上天稟奏的情節,上場的全為年輕道士,先演「招馴戲」,扮演赦官和赦馬的道士於中場來回穿梭,最後赦官以番薯籤餵馴赦馬而上路;後演「趕路戲」,所有道士手執「敢」(garm)仔火」(黃古紙捲製的火把)於場中來回奔跑,表示連夜趕路,並不時有跳桌和翻筋斗表演,象徵翻山越嶺,畢「見靈」後焚燒赦官、、赦馬和奏文,表示稟奏赦罪功成」。【黃文博《台灣冥魂傳奇》】  等到『走赦馬』演完時,已是深夜時刻了,歌仔戲、布袋戲、電影也都紛紛落幕了,人潮也隨著離去,才暫告一個段落。
〈三〉、廟會祭典:
初八一早,村民忙著祭拜萬善爺和排放水狀,和遠在高雄的萬善堂、堯天宮、台南聖德宮、嘉義萬善宮、大溝、過溝及台北、三重市等地,由地方人士所組成的進香團陸續回來進香謁祖,隨行香客陣頭,人潮車輛不斷擁入,道路造成車滿為患,使得道路擁擠不堪。廟旁集滿了從四面八方湧入的攤販,從玩的到吃的,從熱的到涼的,琳琅滿目,應有盡有,如同夜市一般。道士壇早上對已上岸的水魂,先來一段「唸經誦懺」的超度科儀,由爐主及祭典人員和眾善男信女跟拜,由一名道士於道場正案前誦唸經文為亡靈誦經超度,並至廟內為萬善爺誦經一番。誦經祭拜一段時間之後,也休息一段時間,再進行誦經拜懺超度科儀進行,直到中午結前舉行獻敬,我們人要吃飯了,當然也要向諸神亡靈敬獻一番,敬以最高的禮節–九獻禮,從獻香、獻花、獻燈、獻果、獻茶、獻酒、獻包、獻法水,一直到獻寶貝(金器),早上的經懺祭拜才告一段落。等到下午舉行牽水
〈四〉、水狀介紹:
「水狀」是以細竹條編紮,外糊灰白色花壁紙而成的長方圓體造形上下中空,高及成人胸部三、四尺高,頂部四方竹條各綁著一支小三角旗,四方每邊上中下各貼一尊惡面、有男有女,計有十二尊。早期水狀都是自己作,後來都由糊紙店製作(道士人員兼職)以每座七十元的價格標售,然而他再以一座十干二十元的工資,請來大小村童製作,本地本地作好了存放在蚶仔寮活動中心,金湖則存放在龍台宮,等到初七、初八村民去購買,一個70元各家各戶三座五座的買走,每年所剩都有限,常常慢來的村民還買不到。村民通常在初七或初八早上買水狀,書寫自己的姓名、住址以示叩謝,有的初七買回置於家中過夜,翌日天亮後,才拿到萬善同歸祠後面,海岸溝小路前排放,廟方人員預先拉好的繩子排放,兩路縱隊擺列下去,路旁排得一作旅轉式的竹架及因場地的關係,又怕被風吹走,所以廟方就用繩子一座座、一排排的串聯固定起來,根本就無法轉動,今天的「牽」法,就是一個水狀「摸」一下,代表牽過水狀,聽說以前牽水狀不但用轉的,老人家若牽著水狀時,攏(都)嘛哭駕(到)死來活去,因為早期距離災難近,在痛失親人之下,邊哭邊喊著親人(亡者)名字,邊轉動水這樣,傳說牽水藏會愈牽愈重的感覺,表示水魂將昇「起來了」。
〈五〉、牽水狀 :
下午是祭儀的高潮。約莫兩、三點時,舉行「起狀」,由廟方人員準備三牲、四果祭拜、舉行「起狀」儀式,「敕水淨藏」,並由主壇道長帶領道士唸過「無上拔渡水狀科儀」,招引水魂來到狀腳下之後,其旁各置一個水瓶、一雙塑膠鞋子、水瓶裡盛放淡水,是給亡靈上岸後洗手洗腳用的,塑膠鞋則是給水魂穿的鞋子。由道長龍角的吹號引魂下,水狀便算開啟了,從這個時候起,就可以開始「牽」水狀了。將狀用手打轉,此稱牽狀,俗信由此靈魂可從血池浮升,而請狀於打轉時,會漸覺沈重,蓋為此故。男男女女,老老少少,有的戴著斗笠,有的撐著陽傘,一個接一個地穿梭於一列列的水狀之中,用手觸摸每一個水狀,象徵已牽引起水中的每一條亡魂,由此祂將會「快活輕鬆」,等到大約四點時,牽狀的人漸少,即進行「倒狀」,由道士手持捲蓆撲地巡遶一圈而後結束。傳說草蓆在陰事裡是一種「草龍」,可驅邪押煞,此時的目的,就是在驅趕亡靈速速離去,草龍既現,亡靈非走不可。傳統旋轉狀架的牽狀方式,只有在本地私家所作的師公(道士壇)尚能見到。倒藏象徵牽狀已結束了,牽狀的人離去了,道士也回到道壇,現場只剩下廟方祭典組楊木涼先生及其組員忙著集中所有水狀,堆成像小山崙般的水狀,等待焚化。接著打火機一按,火苗迅速燃起了一片紅色火光,燒盡了所有的水狀,也燒盡了本地人的研愁與省思。
各地來的進香團陸陸續續回去,廟前廣場上,人群也逐漸減少,剩下大多是本地各村前來燒香,拜拜祈禱的鄉民,由於酬謝萬善爺的布袋戲(六、七台)、歌仔戲、加上電子琴的歌唱雜聲連連,戰鼓喧天,歌仔戲、布袋戲競相演出,只是觀眾都寥寥無幾,幾乎人人都著魔似地擠在那台電子花車及廖文和大型布袋戲前,因電子琴有迷人噴火打扮的女郎及那吼叫的歌聲,大型布袋戲除了有真人唱歌表演和另一項誘人妙計,即丟木偶(布袋戲)讓人撿的把戲。道士壇的道士忙著要入庄化綠淨宴,由廟方祭典組人員用機車戴著道士到各家各戶去化綠淨宴,到每一戶人家時,在其擺設三牲酒禮,豐盛的祭品前,即用葉枝沾法水,灑符水,清淨宴席等到道士走後,村民鳴放鞭炮、燒金、收拾祭品。另一項工作便是在道士壇的「普施」放燄口的法會,主要的目的乃是普施孤魂野鬼,由高功道長直坐中央,其他道士陪坐兩旁,先行開示誦讀,普渡疏文後,高功道長化身太乙救苦天尊,施法解脫人類災厄,解救地獄孤魂野鬼,當經懺誦唸到一個段落時,道長便會撒米變糧,並三不五時私擲糕餅、糖果、水果、硬幣…普施孤魂,送給陰間「好兄弟」「搶」用,不過現場上,當然由我們村民代勞囉! 只要道長一出手,大家群飛齊舞擠破 頭的去接招(搶),有的用竹笠、帽子去接,亦有村民直接跑到後台來要的,這些糕餅、果糖等等,雖然不是值錢,這麼多人去搶奪的另一原因是吃平安的傳說。傳說經由道長施展法術將桌上祭品施指譯灑聖後,將供品變出數倍,拋施給天地之間的亡靈孤魂,免得餓鬼吃不飽而作祟人間,這叫做「化食」。許多村民看見燄口台上拋下普渡品,也不明究理便搶成一團,形成另一熱鬧有趣的景觀。不過,如果沒有這村民來搶拾,讓其私在地上,那其不是浪費,何況節儉是一種美德。另一目的,即為「放燄口」,孤魂因有罪在身,喉嚨有火球梗住,無法吃食,必需由法師舉行「放燄口」儀式,把喉嚨的火球放出來,才能吃得下東西。通常主持這項『普施』放燄口的地點,都是在排滿祭品的普渡場舉行,但因本地普渡場分散至各村各戶,故廟前的普施放燄口活動,能算小施一番,要吃的,可得至各村裡,讓各村的村民招待哦!孤魂飽餐一頓後,由道長作法,叫他們各返其所,然後將所有冥紙堆放一起燃燒,並迎請山神、土地、大士爺神祇,由道長作法逐一將同歸所翰林所等,丟入火中,最後再將山神、土地、大士爺神祇丟入火中,這就是所謂謝壇、化紙,結束整個科儀。此時日巳西沈了,廟場人員已剩無幾,大多已回家準備招待離鄉背井的親友及外來的親朋好友。夜幕低垂了,外來的道路,閃爍的燈光,正是客人來臨的訊息,一批批客人的蒞臨,各村各家各戶三桌五桌的「辦桌」宴請親朋好友,招呼聲、寒喧聲,夾著吆喝的划拳聲,讓平常沈靜的村子裡,又熱鬧起來。 熱鬧的夜晚過後,又是親朋好友說再見的時刻,離鄉遊子又要離開可愛的家鄉,到他鄉外里打拚,但他們都會記得每年 農曆六月初八 日萬善爺祭日時,再回來團聚,更不會忘記道光二十五年死於海嘯的先人祭忌日,和牽水狀的習俗,已經牽出我們自己的文化財產了,即然是我們本地的文化財產,我們就要好好珍惜它,保存它。

 

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paujgbzmyql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